close

  春節期間,數以千萬計在城市務工的青年回到農村,利用返鄉的短暫時間頻繁相親,許多單身男女甚至在此期間倉促定下終身大事,這就是“中國式農村婚戀”。大年初四,家住河南虞城縣的金娟一天相親了5個男孩,對方均與她年齡相仿。金娟說,“見到第5個時,第一個人的長相都有點模糊了。不見不行,我老大不小了,要是這幾天定不下婚事,過幾天我要到廣東去打工了,只能到明年這個時候再找對象。”
  所謂人與人的幸福都相同,煩惱卻各有不同,在回家過年的問題上亦同此理。對很多人來說,春節前搶到車票,順利踏上返鄉路,心並不能完全放下。有人擔心一年一度的“代際戰爭”———價值觀不同,連髮型也難逃父母挑刺。有人擔心回家後同學聚會,都知道這種聚會早已變味,但不想被人看扁,還得硬著頭皮去。等到聚完,搶著買單吧,自己受罪,不做做樣子又沒面子。另有一些人怕被問及工作,還沒混好就回來,不知那些勢利眼的親戚又有何種說辭……
  而從金娟等人的遭遇來看,在更廣泛的農村,原來還有人謀劃在三兩天內敲定終身大事。相比之下,參加同學聚會也好,被親戚刁難也罷,壓根就不算事。這顯然是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,就是買菜也得多看幾眼,婚姻緣何在鄉下變得如此草率,說白了是充分基於現實的一種選擇。往小的便利說,找個老鄉,往後不用糾纏去誰家過年。此外,生活習慣大致相同,彼此知根知底,來自父母的壓力也會小很多。
  事實上,更大的壓力來自城市。大量年輕農民工拋棄“臉朝黃土背朝天”的父輩生存術,選擇進城討生活,成為城市的建設者、美容師,儘管人生從名義上講有了更廣闊的舞臺,未來有了更多選擇,但就根本而言,他們與故鄉的血脈聯繫並沒有真正割斷。這倒不是說他們有多迷戀故鄉,而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倒逼。眾所周知,在早已固化的城鄉二元結構之下,戶籍的藩籬,消費的門檻,文化的差異,乃至與城裡的小伙伴同工不同酬、不同權,雖然近年來有一定改變,但仍然在極力阻撓年輕打工者們真正進城。
  也正因進城後很難留下,城裡的打工愛情極易被殺死。這類故事看多了,缺乏穩定預期,婚姻自然就無從談起。這時返鄉求一份安穩的感情,顯然是相對務實的選擇。如今,各種農民工調查報告幾乎都在強調一類惆悵,即打工者一方面融入不了城市,另一方面由於與故土日漸疏遠,又無法退回鄉村,整體形成一個夾心層。倘若一份完美的感情,能讓他們連結城鄉兩種生存方式間的完美紐帶,無疑值得祝福。
  是啊,若能收穫美好的愛情,哪怕過年變得功利,團圓的意義在淡化,又有什麼關係呢?□柴辣  (原標題:[街談]過年不求紅包求份感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h42mhwr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